大家是否都看过《CSC评审细则》呢?虽然已经把评审标准详细列出,并且一一量化。但是,好好阅读一下这个细则,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能理解的被刷案例,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而有一些被大家严重忽略的点,其实在评审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包括:申请人的专业基础、学习成绩、科研兴趣、经历及能力、综合表现、国际交流能力(含外语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权重:20%。
这部分算是最被大家重视的了,恐怕在不少申请人的心中,比重已经超过了50%。然而实际上,申请者的学习成绩、科研成绩、英语成绩加起来比重只有20%!
假设一个申请者来自TOP2学校,发了10篇SCI,其中还有top journal,托福110,那么他不过是得到20分;而一个条件相对一般的同学,他得分可能是14分;——差距不过6分,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6分完全有可能在后边几项标准中弥补。
这一点的权重:20%,而且这部分差距很容易被拉大,显然没有得到大家的充分重视。除了所申请的学校的总体水平外,学校在所选学科的水平也非常重要,而这部分相对没有那么“硬”,由此可见大家在自己的研修计划里肯定自己申请学校的研究水平是多么重要。
权重:20%,一个被大家严重忽视的要素。导师水平,以及和申请人国内导师、单位是否存在联系,居然也占了20%的权重!所以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个初出茅庐的lecturer,又和你没有什么前期合作,而另一个人申请的是和他实验室保持长期合作的领域内大牛,那么这个差距可能是你多少篇SCI也弥补不回来的。
权重:15%,这个就看专业是否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了。可以搜索一下国家重点资助学科列表,看看有没有你的专业,没有的话也尽量往上套吧。
需要说明的是,人文社科类其实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学科,2015年比重已经达到34.7%。在一篇前几年的新闻中,CSC的发言人称将继续重点扶植人文社科,将其比重逐渐扩大到40%。这可能和人文学科获得奖学金难度大有关。另外,工科毫无疑问是容易被资助的学科,2015年比重达到38.6%。理科就悲剧了,当前国家不太重视纯理论研究。
权重:15%,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了。中文学习计划包含了很多内容,除了5之外,还包括以上的2、3、4点,肯定是关键;相比较而言英文的研修计划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重要。
据说评委们每天就要评审几十上百份申请,根本没有时间详细阅读你的研修计划。而且每个人的研修计划都属于比较专的小领域,评审专家恐怕对你的研究领域并不了解,尤其是理工科。所以只要你的研修计划逻辑清晰,保证一定的长度,显示出你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应该能够拿到高分了,差距不会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里再一次提到了“申请者或申请者所在单位/导师对拟赴国家及机构、合作者非常熟悉且建立有长期或实质性合作关系”。所以,有无合作关系是一个被大家忽视了的很重要的要素。如果你有,一定要在学习计划里提及;如果没有,想办法美化出一点吧。比如你和国外导师曾经多次邮件、skype交流过也可以加入。
及各推选单位对申请人校内评审阶段的评价
权重:10%, 一个几乎被大家无视的点,就是评审表最后一页的校内评审阶段的评价。可能对于联培的同学来说比较重要吧,因为据说联培是要校内打分或者排名的?对于攻博的同学,只要你的意见填了,估计就没什么区别,因为大家的都差不多。
评审细则和大家心中的想法一定有不小的出入,比如个人的学术成绩远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有,你是否注意到,整个评审表中并没有提到申请者所在国内学校的水平。
再回想大家熟知的CSC“三个一流”标准——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也没有提到申请者所在国内院校为一流院校啊(可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流学生中”)。
相反,申请专业国内外存在较大差异却是其中的一项评审要素。也就是说,你的出身没那么重要,你申请的国外院校和导师才是重点。所以,TOP2、SCI一把的看似条件无比优秀的同学,顶多在第一项拿到满分。完全有可能因为申请的导师非大师、所学专业非重点资助领域而被刷。
由此可见,CSC的评审,并不是要挑选出个人条件最优秀的同学,而是挑选出最合适的、最需要这个资助的,这趟出国访学之旅最被看好的、最有可能成为国家迫切需要的人才的访问学者申请者。
51访学网精彩文章点击查看↓ ↓ ↓ ↓
51访学网访学案例点击查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