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史上,王序昆教授身上有着两个“第一批”的光彩,她既是1951年中国首批公派赴苏联的留学生,又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赴美的访问学者。
下面51访学网小编就为你介绍,刚从美国归来的王序昆教授所讲述的两段难忘留学经历。
1933年出生的王序昆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时,她还是北师大女附中一名学生。
1951年,中国向苏联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招生考试的对象既有大学生,也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甚至有高中生。正好高中毕业的王序昆参加了考试。“我记得发榜是在一个夜里,大家一起打着电筒去看榜。我很快在正取生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真是既高兴又担心,因为中学学的是英文,一点俄文都不会。”王序昆说。
第一次留学,王序昆和几个没有任何学科、语言背景的高中生,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化学,这成为她一生的研究方向。
在苏联学习时,王序昆上午上专业课,下午做化学实验,晚上补习俄文。当时苏联的考试都是口语考试,对于这些新来的学生,老师起初也都比较宽松。她记得在考普通化学时,老师让她背出钠的原子量就算过关了,当然约一年的适应期过后,考试就变得非常严格了。经过5年紧张的学习,王序昆完成学业,顺利大学毕业。
从苏联回国后,王序昆被分配到兰州大学任教。1972年,为解决两地分居,她辗转调到天津工作,在1977年时被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杨石先教授看中,调到南开大学担任他的助手。
1978年初秋,教育部开始选派首批赴美访问学者,王序昆自然得到了考试机会。这回考英文对她而言,就不是难事了,王序昆的英文和专业成绩都很高,顺利入选。
富有远见的杨石先教授指定王序昆赴美学习金属有机化学专业,这个应用范围广泛的专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充分,但在中国却一片空白。杨石先教授还希望,王序昆到美国全程体验那里的教学体系,最好拿一个学位回来。
到美国后经过协商,王序昆最终选择了以化学研究出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金属有机化学专业,导师有两位:斯特威斯教授和密特夫教授。
王序昆记得,当时入学考试还要求考一门专业、两门外语,有过留苏经历的王序昆轻松地通过了俄语化学考试。她一边在金属有机化学专业上研究生,一边在专业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美国的研究方式非常先进,我在伯克利大学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了真空无水无氧操作箱,用它进行各种化学合成实验。手巧,加上细心,又有在国内的基础,我的成绩比许多美国学生都好。我花了1年多时间,合成了环辛四烯铀夹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种翡翠色的化合物,是我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王序昆说。
1981年,王序昆完成访问学者的工作归国,还带回来一个硕士学位,完成了杨石先教授交付的任务。
作为国家两次首批公派出国留学活动的亲历者,王序昆觉得,这两次“开门”不论是对她个人而言,还是对国家的教育科研体系而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王序昆说,第一次赴苏留学,当时中国的科研基础一穷二白,那次大批量、连续多年派出留学生,对中国科研队伍的建设很有帮助。当时中国的教育科研体系基本上仿造苏式体系建立,在她看来,这个体系对于本科生阶段的教育是有好处的,对于集中国家力量搞科研也有帮助。但是,这种体系最大的缺陷在于学科分类过细,研究生教育只做研究、没有教学,不利于更深层次地拓展研究,这种弊病也影响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
赴美经历研究生学业,使王序昆感到这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方式的好处:即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及总结科研成果。“
回国后,王序昆参加了南开大学元素所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开始招收这一专业的研究生,她带动系里别的老师给研究生开设金属有机化学等课程,确立研究生的各个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直接推动了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南开大学元素所,使这里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镇。她培养了一批在金属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领军人物,其中,席真是国家长江学者,陈永胜作为天津市特聘教授,从美国回国担任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如今是南开大学的一位学科带头人。
如果你对访学有所兴趣,在51访学网的访学业务中,高校教师与公派访问学者邀请函的申请占据了一定比例。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在我们的帮助下,抓住公派机会的吗?欢迎在线咨询51访学网的专业访学顾问,或者关注访学案例专题,总有与您类似的申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