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小伙伴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特别的经历和故事。在访学期间,他们不仅从中收获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更加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我们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今天51访学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位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精彩故事。1
浓厚而扎实的学术氛围
科研方面,在外导的指导下,我发表了1篇SCI,并有1篇SCI二审、1篇SCI在准备中。导师Jacob Fish教授在美国计算力学界非常有威望,曾任美国计算力学协会主席,现在也是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北美区的分主席。他精力充沛、风趣幽默,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工作效率非常高。同时,他也很愿意和我们一起交流、钻研。记得初来乍到时,我对力学公式的记号还不是很熟悉,外导就从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开始手把手地教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术大家的风范。
Prof. Jacob Fish活得非常透彻、洒脱,他始终坚持要做有用的东西,要服务于工程需要,而不是做束之高阁的理论。他自己一直坚持做多尺度研究,从不因流行的一些别的东西而分散精力。在为我修改论文时,教授说:东西应该是越少越好,这样出错的机会才最少,写论文也是一样,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只要把最重要的放进去就可以了。这些科研生活中的哲学对我影响很大,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将会一直是我学习和做研究的指导。
美国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且扎实、不浮躁。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录取率非常低,学生们学习也非常刻苦,经常在图书馆熬夜通宵。不过,有别于国内的是,美国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我曾去课题组中一位美国同学的家里做客,他就很喜欢捣鼓一些组装电脑、老式收音机的零部件等等。2
迥异的中美生活习俗
在生活上,我初步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菜,“养活自己”已经不成问题。不过,美国的饮食结构还是很单一的——汉堡、三明治、沙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食物,垃圾食品较多,很不健康。美国家庭比较注重晚餐,一般午餐都是一个汉堡或者三明治简单解决。也正是因此,美国人块头大,肥胖者比较多。
纽约的吃住都比较贵,房租一般要每月1000美元以上。曼哈顿更是纽约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不过这里的地铁没有安检,到站报站也比较含糊,这方面的体验倒还是北京要好很多。在外卖、电子支付、快递等方面,也是国内要发达许多。同时,美国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路边有很多乞讨者,有时甚至会把人团团围住,在晚上就尤为危险。相较之下,国内的治安状况还是要好上不少。
美国人将工作和假日分得很开,周末一般不会来实验室。他们崇尚自由,大家都不会过多介入别人的私生活,基本上都是很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喜欢周末来实验室加班加点的一般都是亚洲人,因此我们常说,还是亚洲人最刻苦。另外,美国人的服务态度非常好,无论是系里的教学秘书、银行职员、公寓楼的管理员等都非常nice,一直微笑地服务大家。美国人还很喜欢锻炼,特别是喜欢晒太阳。纽约的天气很好,从来都是蓝天白云。到了冬天,若是有太阳的下午,草坪上便满满都是人。3
从容、平等的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比较自信、从容。记得8月份在纽约举行的世界计算力学大会上,头一天布置会场时,大会的主席和几个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都来和我们一起搬东西、一起干活,这让我感觉到了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在国内,一般这种级别的“大佬”是不可能跟我们这些“小兵”一起处理这些杂事的。也许在美国人心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可能他们自己根本没有觉察到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在国内,由于封建时代的影响太过深重,人们观念的进一步开放,还任重道远。
纽约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色人种。虽经历多年的斗争,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接受教育或其他社会资源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另一方面,美国人也非常热情、很有人情味。一次,我外出寻找一家卖巧克力的店,恰好手机没电了,便向身边的行人求助,他非常热情地用他的手机给我查找路线,甚至打电话给那家店,询问他们有没有关门等等。另一位路人则直接带我前往了这家店,让我倍感温暖。
纽约的景点很多,尤其是自然、历史类的博物馆,真是将科普、文化等耐心地做到了极致。我曾前往纽约的911纪念馆参观,去看看在美国人心中911到底意味着什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没有从宏大的角度去讨论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而是关注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通过这些牺牲的个人、英雄的个人,能让人感受到美国人的个人意识之强烈:在国家危难面前,也能迅速的从这种个人意识,团结起来上升到集体和国家意识,共同抵抗恐怖分子。
最后,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资助,学校和导师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交流一年。唯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才能更好的报答国家,追赶美国先进之处。